大段骨缺損是矯形外科較普遍又棘手的問題,由于自體骨來源有限,人工假體無生物學活性,易發(fā)生松動和疲勞斷裂等并發(fā)癥,而異體骨來源豐富,形狀大小不受限制,并具有生物學活性,有較好的應用前景。臨床長期隨訪結果常發(fā)生異體骨骨折并發(fā)癥〔1,2〕,影響手術效果。為此本文著重闡述骨腫瘤保肢術后發(fā)生異體骨骨折的臨床特點及預防措施,以提高保肢手術質量。
1 同種異體骨骨折的臨床與治療
1.1 臨床特點 保肢術后異體骨骨折的發(fā)生率占16.6%~19%〔1~3〕,多見于術后6~100個月,高峰位于術后6~18個月,2年內發(fā)生率占53%以上,3年內所占比例超過70%〔1〕。術后是否存在宿主與供體結合部骨不連與骨折無關,擔骨折發(fā)生后,受供體結合部愈合率有所減低〔1,4〕。
1.2 分類 1990年Berrey等〔1〕將骨折分為三型。Ⅰ型——不是由于感染、腫痛復發(fā)而導致的迅速、幾乎完全的移植骨溶解、病理性骨折。可能與少見的免疫反應有關〔5〕。Ⅱ型——異體骨骨干骨折,多見于術后12~100個月,平均27.6個月,男性多見。主要與異體骨內固定方式和應力集中有關〔6〕。Ⅲ型——異體骨遠端關節(jié)表面的骨折或溶解,發(fā)生時間較晚,平均31.6個月,女性多見。與異體骨遠端再血管化時間晚,遲發(fā)免疫反應有關〔1〕。
1.3 治療與療效 治療方案主要根據(jù)骨折類型決定〔1〕,同時還有考慮到異體骨的條件、骨折部位、原有疾病、患者的意愿〔4〕。Ⅰ型骨折——少部分缺損可用自體髂骨植骨,大段缺損再次行異體骨移植〔1〕。Ⅱ型骨折——(1)骨干骨折移位不明顯者可采用外固定〔1〕。En-neking等〔7〕從2例骨折后8個月、3個月獲得的異體骨大體標本及組織學觀察到穩(wěn)定外固定可以獲得大量外骨痂生長,直至骨折愈合;(2)接近關節(jié)的異體骨骨折則行異體骨摘除,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1〕;(3)異體骨折移位皮質變薄,行原有的異體骨取出,植入新的異體骨;或重新內固定加自體髂骨或帶血管的腓骨移植〔1〕;(4)當骨折合并感染時,要將異體骨及內固定物取出,植入復合有抗生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假體(Antibiotic impregnated Polyme thyme thacrylate Spacer)〔1〕。Ⅲ型骨折——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1〕。
結果按Mankin等〔8〕標準評定。優(yōu)者——腫瘤無并發(fā)癥,肢體或局部功能基本正常,日常生活稍有受限。良者——無明顯并發(fā)癥及疼痛,但肢體功能受限,不用支具可以負重,可從事大部分日常生活,但不能從事劇烈活動。中者——腫痛無復發(fā),但功能嚴重受限,需要支具,日常生活能力不如術前。差者——因腫病復發(fā)、感染、骨折需將異體骨取出或截肢者以及死于遠處轉移者。在腫瘤復發(fā)不列入統(tǒng)計的前提下,Berrey等1治療保肢術后異體骨骨折43例,結果優(yōu)良33例,占78.2%;未發(fā)生異體骨組231例中,優(yōu)良180例,占83.3%。
2 預防同種異體骨骨折的措施
2.1 合理選擇異體骨的種類、大小、長度,了解供體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特別是種類要合理選擇,現(xiàn)已研究表明各種處理方法中以深低溫冷凍及深低溫冷凍干燥后保存的異體骨與宿主骨愈合能力最強〔9〕。
2.2 注意骨折圍危險期的處理。在移植骨的修復過程中,當骨吸收超過新骨形成的危險期時,對大段異體骨移植患者來講,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保護措施,避免骨折發(fā)生。但由于患者的年齡、骨生理再力能力及移植骨的類型大小等均有差異,目前尚難以判定骨折危險期出現(xiàn)的時間〔10〕。
2.3 注意供受體MHC組織配型〔3,10〕 恰當?shù)墓w骨的處理,Gzitrom等〔11〕提出異體骨的抗原性主要來自骨髓細胞表面,制備中去除骨髓,以降低異體骨的抗原性,同時冷凍及冷凍干燥處理亦可降低異體骨抗原性〔12〕。
2.4 合理選擇堅強內固定,避免異體骨過多鉆孔、禁止過早負重、正確指導功能康復均可不同程度減少異體骨骨折的發(fā)生〔4,6,11〕。
綜上所述,骨腫瘤保肢術后異體骨骨折發(fā)生率雖較高,但不像感染、腫瘤復發(fā)那樣是災難性的,常導致截肢、移植失敗〔8〕,而是可以通過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手段,保持肢體的連續(xù)性和功能。